在精英律師劇中,主角羅賓律師指導助理黛西的言談中,有一句話引發我一些自我反省
「以後妳給客戶講道理的時候,我希望妳能多考慮一下,對方是否有接受不同意見的能力。」
要說我的治療風格在指導性這個向度方面,我肯定是相當指導性,尤其我特別愛旁徵博引,很想表達對事實的見解。從小就是想當老師,好為人師的個性,無疑我是那個超愛講道理的個性。
而換一個方向跟立場,我是否有接受不同意見的能力,還是會一直堅持,辯到底。從我小時候,跟師長互動,總是會堅持自己的對錯,不容易被說服,也不輕易屈服在權力的壓迫。
因此,愛講道理跟主觀不易接受不同意見,可能經常同時出現在同一種人身上,尤其把擇善固執(剛愎自用)一生奉行,不容易被別人左右(自我中心)的人,是從DNA開始,然後在人生早期,選擇作為克服人生困境的生存策略。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固執與堅持,對於不同意見的人,常常落於講道理所引發的爭論,搞得氣氛不愉快。
臨床上,考慮到對方是否有接受不同意見的能力,這樣的思考,也是一種同理心的展現,先讓自己的態度保持開放,等待對方善意的回應,企求克服彼此溝通上的阻抗,讓雙向溝通能夠盡早實現。
在Miller跟Rollnick提出的「動機式晤談」理論中,非常強調晤談中阻抗如何影響到改變的動機,以及如何跨越阻抗,避免單方面的說教與抬槓,而在最重要的溝通過程中,最終由對方自己主動說出具有改變動機的正向陳述,或者主動做出改變的承諾,而成為行為改變的第一步。而這之間需要善用同理心。
欲進一步了解「動機式晤談」的原理與技巧,可以參考網站:陳偉任醫師心情小站:「動機式晤談」簡介。陳醫師的文筆,把重要的概念跟做法,介紹得十分明瞭易懂,值得一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