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底了,早年大名鼎鼎的人物相繼過世,劉家昌的癌逝,瓊瑤的翩然離去,中山美穗的猝逝,讓我們又再一次探討著人生終結的議題,世界上有幾個國家安樂死已經合法化,最近的一次新聞是英國下議院以330票對275票通過了 《末期病患者(生命終結)法案》 。
百年來的醫學進步,救治延命的手段的精進拖長了人們從重病失能到死亡的時間,而這段不能算健康的狀態,對患者而言,或許有機會完成自己的願望,可以與家人多相處,然而在失能的狀態的身心不適也隨之延長了。
我的諸多長輩過世時,當年也就是在家不能吃了,不能動了,然後奄奄一息的在家過世,這也才五六十年前的事。同樣的狀況,在二十年前,可能就會插上鼻胃管綁上約束帶,病危時急救上呼吸器等,重病失能的長輩們也就在醫院跟護理之家、養護機構之間過上了一陣子才過世。
老病的尊嚴,解除病床上的約束,如何在生命終末期活得有尊嚴,不要承受無意義的治療,成為聚焦的討論,拒插管急救,簽署放棄急救成為一股主流,之後討論著安寧療護,如何平穩舒適的安排生命的最後一段路。從尊嚴死到平穩死。之後再到具有道德上的爭議的安樂死。
終究這些爭議將一一被檢討,形成制度完善,選擇的多樣性,及重新詮釋道德的宣傳。在乎每一個人內在生死的需求,對於生命意義跟生活品質的定義的不同見解,更多的互相理解與彼此尊重。
自殺防治的課題,尤其精神科當然地被賦予自殺防治守門人的角色,其主要意義在於生命之可貴,個人的生命不該是因為暫時的情緒疾病負面扭曲思維狀態與衝動而走向輕生;臨床上,我們看到許多個案經歷了憂鬱病症而出現輕生念頭,但好轉之後,許多不再有自殺的念頭。困境如能解決或者退而求其次妥協調適,將能保留可貴的生命,或許對個案而言,更想繼續未完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