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5年發生一件輔大心理系性侵事件,那個奇怪的夏院長據傳說過「不要亂踩上一個受害者的位置」之後輿論譁然。這個夏院長到底在說什麼,是不是學心理,學到不食人間煙火,不依照SOP的輔導計畫,是否為了幫加害者找理由,想河蟹掉這件事。引發各方的撻伐。
在幫助受害者心靈重建的過程中,心理治療師透過各種已知有效的理論實踐,透過改變認知的框架,增加個案的自我覺察,讓個案最終能找到有力量的支撐點,其中也包括把受害者角色標籤撕下來,用這樣的角度重新審視自我與環境的關係面向,尤其在非性侵害這類事件的受害個案,透過走下預設的受害者位置之後,有機會從迷惘的痛苦,走向復原的道路。
人在專注的情況下,容易忽略周遭的訊息,內在的真實主宰之下外在真實無法被適當地被提取。例如夏院長更專注在教導身為準心理師的受害者能夠在這件事情上學到什麼,因而質疑受害者對事件的主觀詮釋,讓自己失去人性,忽略自己在身為師長之前,首先是個人。
但專注於受害者經驗的同時,某些個案變得很關注別人的看法而容易受傷,有的甚至全盤接受別人的批評,順勢將情緒的利劍朝向自己。反而在治療師營造安全的心理會談環境中,小心地跳脫受害者位置的同時,卻也有機會從這些受害情緒的糾纏之下逃脫出來。
當然,不管是站在受害者角度,或者跳脫受害者角度,兩者都是非常的痛苦。心中更期待的是受害的不是自己,如果不能避免受害,也希望自己不是唯一的受害者。有好多好多的心理需求需要一一被滿足,或者需要強迫自己跟自己妥協、接受。在復原的漫漫長路,不斷的反覆掙扎,也同時繼續處理生活中的種種壓力,跟情緒所帶來不穩定的生理狀態,及緩減生理不穩定所使用藥物的副作用,心理治療揭開瘡疤的後座力等等,有好多好多的事情要處理跟面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