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eb 16 Fri 2024 19:42
[置頂]更新初診的建議
- Mar 05 Wed 2025 10:15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談AI虛談現象
- Feb 14 Fri 2025 09:41
借花獻佛系列 - 過去都是假的
當看到戲劇中律師羅賓引用「百年孤獨」作品中的這句話,想著要寫一下這一個概念卻一直沒有下筆,今天就試著丟給Copilot幫忙下筆
我個人是覺得「過去都是假的」跟佛教中「一切都是假的」很相似,是那些過去對人生有深刻體會的哲人所下的結論,好像試圖敲打著我們對過去的執著,作者舉出「即使是那最堅韌又狂亂的愛情,歸根結柢也不過是轉瞬即逝的現實」。相信許多人都心有戚戚焉。
- Jan 04 Sat 2025 13:37
借花獻佛系列 -- 跟對方講道理的時候
- Dec 07 Sat 2024 10:11
瓊瑤翩然的去了
2024年底了,早年大名鼎鼎的人物相繼過世,劉家昌的癌逝,瓊瑤的翩然離去,中山美穗的猝逝,讓我們又再一次探討著人生終結的議題,世界上有幾個國家安樂死已經合法化,最近的一次新聞是英國下議院以330票對275票通過了 《末期病患者(生命終結)法案》 。
百年來的醫學進步,救治延命的手段的精進拖長了人們從重病失能到死亡的時間,而這段不能算健康的狀態,對患者而言,或許有機會完成自己的願望,可以與家人多相處,然而在失能的狀態的身心不適也隨之延長了。
- Oct 02 Wed 2024 11:37
借花獻佛系列 – 用自我決定論三需求檢核自己的日常生活
在樹洞香港(2021)的文章『人為何需要「玩」?「結伴作樂」為心理健康帶來的正面轉變』中提到「自我決定理論(Self-Determination Theory)」指出人的三個心理需求,包括自主性(Autonomy),關聯性(Relatedne),勝任感(Competence)。
而這個自我決定論(簡稱SDT)是由R.M. Ryan & E.L. Deci兩位學者根據過去心理學中經常被探討的概念中歸納出以上三個重要的心理需求,並且對於個人的幸福感、內在動機、社會發展有相對應的影響。
- Aug 20 Tue 2024 10:11
心理治療的第二步,在治療中嘗試離開受害者的位置會如何?
在2015年發生一件輔大心理系性侵事件,那個奇怪的夏院長據傳說過「不要亂踩上一個受害者的位置」之後輿論譁然。這個夏院長到底在說什麼,是不是學心理,學到不食人間煙火,不依照SOP的輔導計畫,是否為了幫加害者找理由,想河蟹掉這件事。引發各方的撻伐。
在幫助受害者心靈重建的過程中,心理治療師透過各種已知有效的理論實踐,透過改變認知的框架,增加個案的自我覺察,讓個案最終能找到有力量的支撐點,其中也包括把受害者角色標籤撕下來,用這樣的角度重新審視自我與環境的關係面向,尤其在非性侵害這類事件的受害個案,透過走下預設的受害者位置之後,有機會從迷惘的痛苦,走向復原的道路。
- Jul 17 Wed 2024 10:36
院內調劑與釋出處方的區別
關於釋出處方跟院內調劑的差別
作為就診的患者而言,需要理解的責任義務
- Feb 16 Fri 2024 10:34
關於零元購的亂象
消失的國界-舊金山隨處可見"對折人"! 昔日科技重鎮如今淪為鬼城(YT影片第1:30)
介紹了美國加州2014年公投通過第47號法案,造成了盜竊在950美元(大約28500台幣)以下輕罪化的問題
- Feb 03 Sat 2024 10:03
排水孔與螺絲釘,面對個人壓力與單位目標的衝突
我們都清楚排水孔對一個平面(陽台,廚衛)的重要性,除了排水以外,也要吸納許多的髒汙,樹葉,灰塵,毛髮,油汙等等,日積月累,問題叢生。
每個螺絲釘都是結構體穩定的力量來源,一開始每個螺絲釘各司其職,分攤恰當的力量,然而時間久了,結構體上的螺絲釘就會有部分磨損甚至脫落,其它羅絲釘就需承載更多的壓力。